栏目:社会学   作者:佚名

  四、小结

  自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》《江村经济》以来,国内人类学界呈现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民族志书写,但对于什么是民族志写作的追问却远远不够。从国内民族志的历史演进看,朱炳祥的《自我的解释》可被视为一类堪称自我民族志、具有开创意义的实验作品,代表着民族志写作的一种创新发展。与其说《自我的解释》为认知中国社会添加了人类学家的个体案例,不如说另辟了人类学写作的自我镜像,并由此促进对民族志的方法论思考。就一个多世纪来的西学东渐进程而言,国内学界的确需要立足本土又超越其中的深度思考。其中,对民族志写作的话语开辟,无疑将担起重要职责,为重建人类学整体做出其应有的贡献。

  注释:

  ①参见徐新建:《回向“整体人类学”: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》,《思想战线》2008年第2期。

  ②参见王铭铭、纳日碧力戈、胡鸿保:《人类学的中国相关性——关于〈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〉的对话》,贺照田主编:《学术思想评论》第4辑,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;周大鸣:《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》,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1期。

  ③参见刘海涛:《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》,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》2016年第4期。

  ④参见蒋南华等:《荀子全译》,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,第73页。

  ⑤Homo指人,sapiens是智慧、智能的意思,合在一起就是“智人”,用指生物进化意义上的“现代人类”。“有辨的荷谟”是李济用音译与意译结合方式对Homo sapiens的汉译。参见李济:《考古琐谈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,第272-277页。

  ⑥参见徐新建:《科学与国史:李济先生民族考古的开创意义》,《思想战线》2015年第6期。

  ⑦参见吴汝康:《〈露西:人类的开始〉评价》,《人类学报》1982年第2期。

  ⑧参见徐杰舜、金力:《把基因分析引进人类学——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九》,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》2006年第3期。

  ⑨截至2004年,刘尧汉主编的“彝族文化研究丛书”,已出版专著43部。相关评论参见程志方:《彝族文化学派的学术贡献》,《思想战线》1990年第5期。

  ⑩参见岭光电:《忆往昔——一个彝族末代土司的回忆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。

  (11)参见徐新建:《回向“整体人类学”: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》,《思想战线》2008年第2期。

  (12)参见[英]埃文思—普里查德著、褚建芳译:《努尔人: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》,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。

  (13)(16)参见佘振华:《法国存在人类学之思:关注个体与观察细节》,《文化遗产研究》总第9辑,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。

  (14)参见朱炳祥:《自我的解释》,未刊稿。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出自此书。

  (15)参见徐新建:《回向“整体人类学”: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》,《思想战线》2008年第2期。

  (17)参见《蒋介石日记》,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手稿影印件;[英]马林诺斯基著,卞思梅、何源远、余昕译:《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。

  (18)参见[美]格尔兹著、纳日碧力戈等译:《文化的解释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。

  (19)参见蔡华:《20世纪社会科学的困惑与出路——与格尔兹〈浓描——迈向文化的解读理论〉的对话》,《民族研究》2015年第6期。

  (20)转引自丁岩妍:《社会科学范式建立的可能性与条件——“社会科学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科学”研讨会评述》,《文化遗产研究》总第10辑,四川大学出版社,2017年。

  (21)参见[美]玛格丽特·米德著、周晓红等译:《萨摩亚人的成年: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》,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;[澳]德里克·弗里曼著、夏循祥等译:《玛格丽特·米德与萨摩亚: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》,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;[美]萨林斯著、张宏明译:《土著如何思考:以库克船长为例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。

  (22)“say something of something”一语出自格尔兹。参见[美]格尔兹著、纳日碧力戈等译:《文化的解释》,第511页。

  (23)(24)费孝通:《个人·群体·社会——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4年第1期。

  (25)(28)(30)(31)费孝通:《个人·群体·社会——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4年第1期。

  (26)潘光旦:《社会学者的点、线、面、体》,《益世报·社会研究》1948年6月30日。

  (27)参见潘乃谷:《潘光旦释“位育”》,《西北民族研究》2000年第1期。

  (29)费孝通:《推己及人》,《群言》1999年第11期。

  (32)费孝通:《个人·群体·社会——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4年第1期。

  (33)参见[美]大卫·阿古什著、董天明译:《费孝通传》,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。

  (34)参见[美]欧达伟:《费孝通的学者、作家和政治之旅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08年第1期;[美]大卫·阿古什著、董天明译:《费孝通传》,第108-135页。

  (35)雷洁琼:《序》,[美]大卫·阿古什著、董天明译:《费孝通传》,第1-2页。

  (36)董天明:《前言》,[美]大卫·阿古什著、董天明译:《费孝通传》,“前言”页。

  (37)参见黄克武访问、潘彦蓉记录:《李亦园先生访问纪录》,“中研院”近代史研究所,2005年。对于该书性质和特点,主办者是这样介绍的:李亦园先生接受本所访问29次,详述个人经历与学术生涯;稿成后又参与修改定夺,并亲自增补照片。最后总结说:“本书不但是先生个人成长之纪录,亦为时代的重要见证。”引自该书封二勒口文字。

  (38)(40)费孝通:《我看人看我》,《读书》1983年第3期。

  (39)参见朱炳祥:《反思与重构:论“主体民族志”》,《民族研究》2011年第3期;朱炳祥、刘海涛:《“三重叙事”的“主体民族志”微型试验——一个白族人宗教信仰的“裸呈”及其解读和反思》,《民族研究》2015年第1期。

  (41)参见[美]卡洛琳·艾莉丝、亚瑟·P.博克纳:《作为主体的研究者:自我的民族志、个体叙事、自反性》,[美]诺曼·K.邓津等主编、风天笑等译:《定性研究(第三卷):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》,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,第777-822页。

  (42)在人类学方法论上,笔者提出关注研究者个体内心世界,采用与参与式观察不同的对话式内省方法认知自我。参见徐新建:《人类学方法:采风、观察?还是生命内省?》,《兰州大学学报》2016年第5期。

作者简介

姓名:徐新建
工作单位: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